徐悲鸿(1895年7月19日~1953年9月26日),汉族,江苏宜兴人,生于中国江苏宜兴屺亭桥。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者,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自幼随父亲徐达章学习诗文书画。1912年17岁时便在宜兴女子初级师范等学校任图画教员。1916年入上海复旦大学法文系半工半读,并自修素描。先后留日、法,游历西欧诸国,观摹研究西方美术。1927年回国,先后任上海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1933年起,先后在法国、比利,、意大利、英国、德国、苏联举办中国美术展览和个人画展。
个人简介
徐悲鸿出身贫寒,自幼随父亲徐达章学习诗文书画。
1912年17岁时便在宜兴女子初级师范等学校任图画教员。1916年入上海复旦大学法文系半工半读,并自学素描。1917年留学日本学习美术,不久回国,任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并兼职于孔德学院。1919年赴法国留学,考入巴黎国立美术学校学习油画、素描,并游历西欧诸国,观摩研究西方美术。1927年回国,先后任上海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1933年起,先后在法国、比时、意大利、英国、德国、苏联举办中国美术展览和个人画展。抗日战争爆发后,在香港、新加坡、印度举办义卖画展,宣传支援抗日。后重返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现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等职,为第一届全国政代表。徐悲鸿的作品熔古今中外技法于一炉,显示了极高的艺术技巧和广博的艺术修养,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典范,在我国美术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巨大作用。他擅长素描、油画、中国画。他把西方艺术手法融入到中国画中,创造了新颖而独特的风格。他的素描和油画则入了中国画的笔墨韵味。他的创作题材广泛,山水、花鸟、走兽、人物、历史、神话,无不落笔有神,栩栩如生。他的代表作油画《田横五百士》、《徯我后》、中国画《九方皋》、《愚公移山》等巨幅作品,充满了爱国主义情怀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表现了人民群众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威不屈的精神,表达了对民族危亡的忧愤和对光明解放的向往。他常画的奔马、雄狮、晨鸡等,给人以生机和力量,表现了令人振奋的积极精神。尤其他的奔马,更是驰誉世界,几近成了现代中国画的象征和标志。徐悲鸿长期致力于美术教育工作。他发现和团结了众多的美术界著名人士。他养的学生中人材辈出,许多已成为著名的艺术家,成为中国美术界的中坚骨干。他对中国美术队伍的建设和中国美术事业的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无与伦比,影响深远。 北京市徐悲鸿纪念馆
1953年9月26日, 徐悲鸿因脑溢血病逝,享年58岁。按照徐悲鸿的愿望,夫人廖静文女士将他的作品1200余件,他一生节衣缩食收藏的唐、宋、元、明、清及近代著名书画家的作品1200余件,图书、画册、碑帖等1万余件, 全部捐献给国家。次年,位于北京市西城区新街口北大街53号的徐悲鸿故居被辟为徐悲鸿纪念馆,集中保存展出其作品,2003年,为了纪念和弘扬徐悲南壬对中国美术事业的巨大贡献,设立了全国书画院系统最高美术奖项“徐悲鸿美术奖”。徐悲鸿美术奖学术性强、规格高。陈玉先、姚思敏、蔡超等十人为首届获奖的书画家。
家庭生活
徐悲鸿长女徐静斐记忆最深刻的是小时候父亲和母亲蒋碧微常常吵得不可开交。那鬃ê岚响瑁脾气非常暴躁,因此,徐静斐在感情上并不依恋母亲,她几乎没有感受到多少真正的母爱,也没有得到过多少家庭的温暖和幸福。
但是,徐静斐极爱戴仅比她大6岁的继母廖静文。从40年代她与廖静文相识到现在,在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中,她与这位感情丰富男牡厣屏肌⑸蠲鞔笠宓募棠附立了深厚的感情。特别是让徐静婓感佩不已的是,继母虽然比父亲小28岁,却极为敬重父亲的人品和画品,为父亲作出了巨大的牺牲,献出了毕生的精力和心血。
女儿爱父亲,妻子爱丈夫,她们的爱虽然有着本质的区别,却是相通的。她们之间心与心碰撞交融的友情,犹如春风化雨,有着一种永恒的美丽。
1943年,正是抗日战争艰苦的阶段。
徐悲鸿所执教的南京中央大学为了躲避战争的灾难,早已迁到了山城重庆。徐静斐也就随着到重庆,在沙坪坝的中央大学附属中学读书。那个时候,徐暮栉薹ㄈ淌芙碧微无休止的刁难和吵闹,他们已经分居7年之久了。
暑假到了,徐静斐非常想到爸爸身边去。徐悲鸿那时正带着初创的中国美术学院的研究生在四川灌县青城山写生,因此,徐静斐便和哥哥一起高高兴兴到爸爸那里去度假。 在青城山,徐静斐常常看囊晃黄亮的年轻姑娘坐在一棵大银杏树下,聚精会神地读书。她穿着一件紫红色的布旗袍,留着一头乌黑的短发,很少言语。这位姑娘就是廖静文。 徐静斐以前就听母亲说过,廖静文和父亲相爱,并说像她这样年轻漂亮的姑娘能爱上一个比她大28岁的人,不是图钱就是图利。但徐静斐在层峦叠翠、古木参天的青城山,只觉得廖静文雅静好学,端庄美丽,没有一点儿轻浮鄙俗。她从心眼里喜欢这个只比自己大几岁的姑娘。
1944年,徐悲鸿由于艰苦的物质生活和过度的劳累,不幸患上了严重的高血压和慢性肾炎,住进了离沙坪坝10多公里的中央医院。徐静斐闻讯后,不顾摔伤的腿,艰难跋涉了3个多小时,急切地赶到医院去看望。
当她气喘吁吁地立在病房的门口,看到廖静文正坐在病榻前,认真地为父亲念报纸。不知怎么,在那一刻,徐静斐的心中倏地涌过一阵感激的热流。
“爸爸,我来看您了!”徐踌炒蠛傲艘簧,泪水便禁不住从面颊上滚落下来。
廖静文起身让她坐下,然后,默不作声地拿来一个饼干盒,从里面拿出黄色的炒米糖递给徐静斐,望着她默默地吃着。
徐悲鸿仍然处于危险期,早几天医院就发出了病危通知,因此她们的心情都十分持兀压抑得说不出话来。整个病房里充满了寂静悲伤的气氛。廖静文因为照料悲鸿,已是头发零乱,眼圈发黑,形容疲惫憔悴。可以想见,为了悲鸿,她已熬过了许多个不眠之夜…… 徐静斐告辞出来时,廖静文一直把她送到医院大门口。握别之际,廖静文关切地对她说:“天快黑了,走路要小心呀!”徐静斐用力点点头,心中一阵温暖,泪水又一次潸潸而下。她在心里感激着廖静文:“我父亲多亏有了你呵!”
廖静文那时在徐悲鸿身边当图书管理员,对悲鸿的事业和生活都倾心相助。她从青城山回到重庆后,即考上了从南京迁到成都的金陵女子大学。可是入校不久,她为了辅助悲鸿的事业和照顾他孤身体弱的生活,又毅然决然地离开了学校,重新回到悲鸿的身边。现在,悲鸿的病情这么严重,她坚持日夜守护在床前,这难道是为了图钱、图名吗?徐静斐实在无法相信妈妈说过的话。
寒假见父亲
1945年冬,切8找环藕假,徐静斐就急切地来到了父亲身边。此时,徐悲鸿在医生的全力救治和廖静文精心的照料下,病情已逐渐好转,能在屋里走动,但身体仍然很虚弱,脸和脚还有些浮肿。 廖静文仍然无微不至地照料着他。可是,他们的生活相当清苦,饭菜都是从食堂打来的。
徐悲鸿因为不能吃盐,就用青菜蘸着用水冲淡了的酱油就饭吃。那时候,徐悲鸿每月的工资全被蒋碧微索走,而廖静文为了悲鸿的健康和生活,一直瞒着他靠借贷过日子。在徐悲鸿最艰难困苦的时候,廖静文没有离开他,而是用自己的火热柔情和爱心滋润着徐悲鸿那一颗病中的心。s对悲鸿那真诚、坚定、纯洁、无私的情意,像一泓清泉,涤尽了徐静斐心中的疑团和隔阂。她怎么能够不感动呢? 晚上,徐悲鸿睡在一张旧单人床上,盖两床旧被子。徐静斐则和继母睡地铺,两人合盖一床套着破棉絮的旧被子,那床被子有的地方竟连一点棉花都没有,只剩下被里被面两层s了。窗外,北风呼呼地吹着,寒冷顽强地从木板墙的缝隙里挤进来。她们两人便使劲地挤在一起睡,以求暖和些。渐渐地,她们相互温暖了对方,不再感到寒冷,也不再感到孤单。 寒假快要结束了,徐静斐依依不舍地沿着青石板台阶走下石家祠堂花园,不住地回头,望着站在小楼上目送着她的父亲和继母。此次和他们共同生活了一段时间,她的收获颇多,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情感上都得到了很大的充实。父亲、继母生活得那么艰苦,却仍然关心着受难的祖国和人民。
父亲多次将办画展所得捐助贫病的文化人和抗日将士。他们那忧国忧民的进步思浚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徐静斐那颗年轻的心,为她以后义无反顾地走上革命道路起了重要的作用。
抗战胜利后
抗战胜利后,徐静斐随蒋碧微回到了阔别8年的南京,而徐悲鸿则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和廖静文一起去北平办学。
徐静斐高中恳凳保很想报考北平的大学,以期生活在父亲和继母身边。但是,她母亲极力阻挠,逼迫她上了南京金陵女大。
在大学里,徐静斐接触了一些进步同学,在政治思想上更加成熟起来。当蒋家王朝大厦将倾,顽固派仓皇逃奔台湾时,徐静斐表现出异常的明智和大义,毅然颗蚜四盖祝秘密跟随地下党来到皖北解放区,跨出了她人生抉择的关键性一步。 当徐悲鸿和廖静文在北京接到静斐的信后,他们感到欢欣和快慰,激动的泪水打湿了廖静文的衣襟。而这时,蒋碧微却孤身一人匆匆去了台湾。从此,徐静斐和母亲走上了不同的生活道路,天各一方,再也没有相见过。
相关链接:
徐悲鸿信札手迹欣赏
徐悲鸿与他的水墨奔马图
中国现代十大名画家画集-徐悲鸿
绘画大师徐悲鸿视频
书画家轶事:徐悲鸿画猪
徐悲鸿与古画《八十七神仙卷》的故事